摘要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多为赞同"言不尽意"的观点,认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认亦或怀疑概念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西晋时期欧阳建逆社会之众,主张"言能尽意",并著《言尽意论》一书阐明自身观点。而刘勰同样与众多学者背道而驰,在《文心雕龙》中更倾向于"言能尽意"的观点,其原因值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