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献频繁提及“拍弹”,其中“弹”有其特指含义,不宜写作“但”“担”“旦”“耽”等字。“拍弹”可从两个向度理解:一是“拍”,指的是曲拍;一是“弹”,指的是弹舌音,弹摇舌部以引声。于曲拍处助以“哩”“啰”等弹舌音即为拍弹。长短句初起时,仅依曲拍而节,至于咸通年间,始有李可及于曲拍处啭喉为“拍弹”之声,后人效之而成体例,宋人因之误以为长短句肇于“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