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372名为被试,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亲社会行为分量表、流调抑郁量表简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10)先后3次(分别间隔12个月)进行调查,并建立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r=0.39~0.45)和亲社会行为(r=0.43~0.46)在初中阶段发展较为稳定(P<0.01);青少年在初三年级的抑郁症状高于初一及初二年级(P<0.05);初中阶段女生亲社会行为高于男生(F=7.94,P<0.01);青少年3年间的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均呈负相关(r=-0.23~-0.13,P值均<0.05);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抑郁症状负向预测初二和初三年级亲社会行为(β值分别为-0.10,-0.11,P值均<0.05);初二到初三期间,农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4,P<0.05)。结论初中三年间,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初二到初三间,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心理工作者应给予农村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更多关注,可以通过提高助人、分享利他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方式来降低抑郁水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