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并配合外固定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3例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踝架穿针固定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年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70(35.28±14.6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VAS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t=3.343,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9.091,P=0.000),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5.034,P=0.000),观察组患肢非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1.960,P=0.000),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007,P=0.000)。术后1年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7,P=0.678)。观察组出现2例针孔感染,3例<2 mm的复位丢失;对照组发生3例手术切口感染;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6,P=0.504)。结论:以CO接骨学理论为指导,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的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及CO踝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单位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