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口头传统、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自然宇宙观与其他人文知识等多元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但均可被认同为诉诸形象化思维而设置空间以涵养“我们”的认知、情感与道德能力的生态艺术。这种由特定文化生态壁龛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交往、社会关系、生计模式诸要素协同促生与葆育着的艺术形态,超越了“美”之价值质性预设,无法被契合进专事高雅艺术研究并强调分离静观的判断美学框架。理解这种生态艺术形态,亟需基于“有机体—环境”交互模塑的生态美学视角,诉诸具身感知、参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审美交融路径,内在地理解具体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达的事件与过程,从生态实践角度对遗产化了地方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生态合理性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