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指南指导下的用药现状

作者:王洁; 蒋捷; 褚松筠; 杨颖; 刘琳; 赵静; 霍勇; 丁文惠*
来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 35(24): 3183-3186.
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19.24.002

摘要

目的分析在我国三甲医院中慢性缺血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 EF)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β受体阻滞药、螺内酯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剂量及与剂量的相关因素。方法从"评估标准心衰治疗加用米屈肼胶囊(JSC Grindeks) 500 mg,bid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入选的患者中提取基线资料,分析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药、螺内酯的患者比例,以及ACEI/ARB、β受体阻滞药的剂量及其相关的因素。结果该试验入选了467例医生认为已达到最佳的药物治疗和稳定状态的门诊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女性占16. 27%,平均年龄(62. 49±9. 67)岁,基线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为624. 90(252. 70~1464. 00) pg·m L~(-1)。基线左室射血分数为36. 00%(32. 00%~38. 20%)。ACEI/ARB、β受体阻滞药、螺内酯的应用比例分别为82. 65%,89. 50%,70. 88%。接受低剂量(<50%靶剂量)、中剂量(≥50%且<100%靶剂量)及高剂量(≥100%靶剂量)的ACEI/ARB患者分别为62. 64%,33. 62%及3. 74%。接受低、中、高剂量β受体阻滞药的患者分别为84. 10%,10. 12%和5. 78%。和低剂量ACEI/ARB组相比,中高剂量ACEI/ARB组的糖尿病比例更高(45. 38%vs 30. 27%,P <0. 01)。低剂量和中高剂量β受体阻滞药2组基线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国三甲医院的临床环境中,慢性缺血性HFr EF患者中接受ACEI/ARB、β受体阻滞药和螺内酯治疗的比例较高,但达到靶剂量的患者比例很低。未来需要更多的措施以进一步优化HFr EF患者的治疗。

  • 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