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贤亮在他所有小说及其他文学文体创作中,似乎格外看重他的“改革三部曲”,他的自信来自他有办企业的丰富经验,也来自他长达22年的特殊生活磨难,后者造就了他对前者的理想主义,前者又是他对后者的“恶偿”,这种独特体验别的作家的确没有。但在今天重新审视,其“改革三部曲”中的致命局限,也许就源于他潜移默化中对特殊年代塞给他的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基于此,高校通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这些作品明明暗暗的表彰和对他其他题材小说作品的“轻描淡写”的“终极”评价,便形成了某种误导,集体性表征了当代文坛对张贤亮某些重要作品的“漠视”和“不见”,这与我们今天极力呼吁有思想的大作品的语境是多有错位的。指出这一点,是为着提醒,我们究竟该继承什么是深沉、开阔、大气,摒弃什么是下意识、潜意识和因袭。

  • 单位
    宁夏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