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联合跟骨钉中钉系统内固定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对治疗的9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23~58(34.50±7.81)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9例,Ⅲ型27例;左侧30例,右侧26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4 (3.45±0.54)d;采用经皮复位联合跟骨钉中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5~60(35.27±7.64)岁;SandersⅡ型23例,Ⅲ型19例;左侧24例,右侧18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5(3.42±0.62) d;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手术前后B?hler角及Gissane角、跟骨宽度变化情况;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18(15.6±2.2)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 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评分,观察组优21例,良30例,可5例;对照组优10例,良22例,可7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B?hler角、Gissane角与跟骨宽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1例出现术后皮肤麻木,对照组20例出现术后皮肤麻木,术后皮肤坏死1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比,经皮复位联合跟骨钉中钉系统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无须等待足部消肿即可行骨折修复手术,可准确恢复骨折后跟骨正常形态和位置,杜绝骨折畸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可作为足踝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