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肝癌(HCC)是目前临床上位列第三的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区之一。肝癌最主要的病因有病毒感染所致(HBV和HCV)、非病毒因素以及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目前,甲胎蛋白(AFP)用于诊断HCC已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AFP诊断和监测HCC的局限性。按照目前的HCC诊断标准,当AFP和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时,肝癌往往已发展到晚期,大多数患者已失去宝贵的早期干预治疗的机会。此外,有3个最有可能用于HCC辅助诊断的标志物:AFP的异构体(AFPL3%)、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去γ羟基凝血素(DCP)。其他已报道的标志物还有肝癌癌蛋白p28GANK、高尔基磷蛋白73(GP73)、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α-L-岩藻糖苷酶(AFU)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但上述潜力标志物即使联合应用,对于HCC诊断的敏感度仍不能达到作为理想标志物的标准。因此,探究肝炎发展为肝癌的致病机制,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最终实现阻断或减缓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转化,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人们普遍认为抑癌基因的异常失活或癌基因的激活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癌旁组织来源细胞间微小RNA(mi RNA)表达谱具有明显差异,mi RNA表达谱可将肝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及白血病与邻近正常组织分开。mi RNA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