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与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点和差异,分析后踝骨折块与以上2种骨折损伤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42.0±14.1)岁,年龄范围17~73岁;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有57例,为A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90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45.2±13.0)岁,年龄范围18~77岁;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有35例,为B组。2组共92例患者,每位患者术前行踝关节CT检查,根据Haraguchi分型明确患者骨折分型。测量横断面CT上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的角度Ⅰa,Ⅱ型后踝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Ⅱa、Ⅱb,矢状面CT上后踝骨折线与胫骨轴线夹角Ⅰc及Ⅱc。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角度在Ⅰ型和Ⅱ型中的差异,以及各角度在2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92例患者中,Ⅰ型75例,Ⅱ型12例,Ⅲ型5例。Ⅰa角度为(26.6±5.6)°,Ⅰc角度为(15.4±4.1)°,Ⅱa角度为(22.1±3.3)°,Ⅱc角度为(16.4±5.4)°。Ⅰa与Ⅱa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Ⅰc与Ⅱ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A组与B组中,Ⅰa角度为(26.6±5.9)°与(26.6±5.1)°,Ⅰc角度为(15.7±4.2)°与(14.9±3.9)°,Ⅱa角度为(22.0±3.0)°与(22.3±4.3)°,Ⅱb角度为(45.4±9.0)°与(46.5±10.0)°,Ⅱc角度为(17.0±5.4)°与(15.3±6.2)°。2组间相比,Ⅰa、Ⅰc、Ⅱa、Ⅱb和Ⅱc各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应P值分别为0.862、0.387、1.000、0.932和0.444)。结论 后踝骨折块与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这2种骨折损伤类型无关。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