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二线及后续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中医、西医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吴朝旭; 侯丽; 李潇; 南梦蝶; 刘常玉; 董青*
来源:北京中医药, 2023, 42(03): 333-337.
DOI:10.16025/j.1674-1307.2023.03.027

摘要

目的 基于45例接受二线及后续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类患者的中医、西医临床特征。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一线治疗、二线及后续治疗2组,通过组间比较和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二线及后续治疗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结果 45例接受二线及后续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年龄(57.53±12.96)岁,体质指数(BMI)(21.51±3.89) kg/m2,血红蛋白(111.58±17.82) g/L,血清白蛋白(38.78±5.52) g/L,卡氏评分(KPS)集中于80分及以上,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原发灶以近端胃居多,远处转移以单脏器转移最为常见,与接受一线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癌占比95.56%,生存时间(440.80±177.42) d,明显高于接受一线治疗患者(P<0.05)。中医证素中,病位证素的组合主要为脾、脾与肝、脾与肾,对应的病性组合分别为气虚证、痰湿证并见,气虚证、气滞证、痰湿证并见,气虚证、阴虚证并见。结论 接受二线及后续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中医病位以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表现为虚实夹杂,临床宜合理安排扶正、祛邪等治法;与一线治疗患者相比,二线及后续治疗患者的西医特征表现为腺癌为主,印戒细胞癌极少。

  • 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