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学生应当具有解读的时间与空间。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要求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难免出现与教师的预设不相一致的情形,而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导向自己的预设目标,就必须花时间、耗精力,其还会影响应试的效果。很显然在传统的教学视野当中,这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将学生有可能形成的与课文主旨不一致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这样的课文解析过程,是不是就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