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黄帝内经》篇中的"劫刺"和仁和寺本《太素》篇中的"却刺"之异入手,逐条罗列传世本《黄帝内经》及其历代不同注本、传本、校本中"劫刺""却刺"之不同。"却""劫"二字,字形相似,笔者详细分析了导致"却刺"误作"劫刺"的字形演变因素。以此为基础,运用音韵学和训诂学方法,因"卻"与"郤(郄)"二字的上古音完全相同,遵"因声求义"之旨,而将"却刺"释为"郤(郄)刺",其义当为"隙刺"或"穴刺"解。最后,对"郤刺"的学术意义作了探讨,认为这是刺灸部位由脉到穴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定认识阶段,与刺脉、刺肉、刺筋等刺法相区别而言。所以,历代诸书中的"劫刺"当为"却刺"之误,从而澄清了自北宋以降,诸家对"燔针却刺"的误解误注。

  • 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