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HIV-1 Vpr基因多态性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作者:李昕; 张维嘉; 郑文慧; 曹馨月; 单晓宇; 郑雯; 黄涛; 温红玲; 王志玉; 赵丽
来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8, 32(01): 48-52.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8.01.010

摘要

目的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IDS dementia complex,ADC)患者体内不同部位来源的HIV-1 Vpr基因突变及其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为HIV-1神经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取1例ADC患者外周(淋巴结、脾脏、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脑膜、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颞叶皮质、基底核)共8个部位的尸检标本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并克隆HIV-1 Vpr基因,与克隆载体p MD19-T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后,分别挑取5个阳性菌落进行Vpv基因测序,测序结果通过MEGA6生成系统进化树并计算基因距离,SNAP进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的计算并分析氨基酸位点的改变。结果该病例感染的病毒是HIV-1 B亚型,分离自ADC患者不同组织的HIV-1 Vpr基因序列存在差异,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HIV-1 Vpr基因序列在系统进化树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中枢和外周与HXB2 Vpr基因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HIV-1 Vpr基因序列的ds/dn=3.3749。与标准序列相比,该病例的HIV-1 Vp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22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并且中枢各部位部分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外周不同。结论 ADC患者体内HIV-1 Vpr序列存在变异,且在外周和中枢不同部位中的变异不同,这些变异导致Vpr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对Vpr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在AD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单位
    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