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窥见和声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从"前调性时期"的非功能调性到功能和声,从数字低音偶然性的线性碰撞到有意识地运用线性思维。进入20世纪之后,调性的"虚拟瓦解"、实则变异的种种作曲技法好似回到16世纪前,没有功能圈的约束,进而产生许多多样化音乐风格的作品,历史事实的确是融合前人的成果以"螺旋式上升"在向前推进中。如果说西方16世纪以前的调式和声与16—19世纪的调性和声都是以七声调式为主体的创作思路,那么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就具备了以十二音为依据的半音化写作特征,在回归"调式和声"的同时,还出现了多样化的"后调性形态":1.和声二元论;2.20世纪欧洲音乐中的调式和声;3.调式构成的线性多声部;4.双、多调性(式)和声;5.和声场——按照音程级(interval class)类别设计的音乐结构;6.十二音泛调性;7.十二音序列——音列线性化的分析;8.无调性十二音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9.十二音非调性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其调性的样式之多,堪称"调性的变形"。
-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