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外人员作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力的重要补充为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特殊的体制下编外人员既无法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也无法获得企业员工能够享有的企业年金,身处夹缝导致他们退休后的养老保障只剩下最基础的社会养老金。在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单条腿”的养老支柱根本无法支撑起该群体退休后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精神相悖。在此背景下,以陕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养老保障的调研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编外人员对补充性养老保障的知晓度和认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退休后的生活来源只能依赖在职时的银行储蓄和基础养老金支撑,大大加深了退休后的贫困风险。完善编外人员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制定并出台编外人员企业年金成为化解其退休贫困风险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已经开展了关于编外人员企业年金计划的试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也暴露出重部署、轻落实,重宏观、轻细则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通过对2007—2021年我国企业年金收益情况的统计分析,运用ARIMA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企业年金的收益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显示,未来10年我国企业年金的收益率基本都在6%左右波动。这表明,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企业年金制度能够产生较好的资本收益从而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有益的补充。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是否愿意为编外人员购买企业年金的调研发现,在企业年金制度构建中存在用人单位动力不足,编外人员对企业年金整体认知不足,对补充性养老金政策知之甚少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企业年金制度及其政策支持体系发展不完善,企业年金被挤出效应与“自愿建立”性质导致积极性被削弱等。基于此,提出应当从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编外人员企业年金制度,加强制度设计激励的有效性,分类别、分步骤逐步实施,加强政策协同改革等方面助力编外人员企业年金制度的高效出台与有效实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