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形态学成像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海峰; 许永生; 张跃; 赵小菊; 刘钊; 黎金葵; 闫瑞峰; 徐凯; 雷军强*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12): 2587-2591.

摘要

目的探究MR形态学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及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其中代偿期(CHC) 32例、失代偿期(DHC) 38例,另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在标准化诊断及分期后,对研究对象行MR常规形态学检查:右叶横径(R1)、右叶矢状径(R2)、左叶横径(L1)、左叶矢状径(L2)、尾状叶横径(W1)、尾状叶矢状径(W2)、肝脏长径L1/R1、L2/R2、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评价各参数值与不同期肝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R1、R2、L1、肝脏长径、L1/R1、L2/R2、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在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5. 54、-5. 76、5. 26、-6. 12、6. 47、5. 08、6. 92、7. 26,P值均<0. 05); R1、L1、L1/R1、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值在正常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正常对照组的R2、肝脏长径、L2/R2分别与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R1、R2、肝脏长径值随着肝硬化进展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04、-0. 554、-0. 48,P值均<0. 001),L1、L1/R1、L2/R2、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35、0. 76、0. 46、0. 74、0. 42,P值均<0. 001)。结论 MR形态学变化与肝硬化进展呈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分期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