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分析目前常用的5种高位直肠癌(URC)定义在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放疗决策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长海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但未行术前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MRI及术中判定的肿瘤与前方腹膜返折(APR)的位置关系,并比较术前直肠指诊(DRE)、MRI、结肠镜所测得的肿瘤高度的差异。对5种URC定义方法下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总生存时间(OS)、无病生存时间(DFS)、局部无复发生存时间(LRFS)、放疗疗效和筛选需接受术后放疗患者比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576例患者,术中判定肿瘤位于APR以上222例,骑跨APR/APR以下354例。术前MRI测得APR距肛缘距离(APR高度)的中位数为8.7 (4.5~14.3) cm,APR高度与患者身高呈正相关(r=0.862,P<0.001)。以术中判定的肿瘤与APR的位置关系为标准,术前MRI判定肿瘤与APR的位置关系的准确率为92.1%。APR以上的直肠癌患者LRFS显著优于骑跨APR/APR以下的直肠癌患者(P=0.042)。在APR以上的直肠癌患者中,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L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与APR的位置关系是直肠癌患者LR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MRI和结肠镜测得的肿瘤高度与OS、DFS和LRFS无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E、MRI和结肠镜测得的肿瘤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3~0.822);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4种基于MRI或结肠镜测量肿瘤高度(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的URC定义方法相比,以APR为标志定义URC (位于APR上方的直肠癌)需行术后放疗的患者比例更低【61.5%vs.(71.2%~93.0%)】。结论以APR为标志定义URC,可以更好地指导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放疗的决策。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