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部10例,嵴内型12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VSD1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D 5例,外伤引起的室间隔肌部穿孔VSD 1例。根据左心室造影VSD的形态、大小、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关系进行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随访其疗效、并发症、心腔大小和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124例患者成功封堵(90.51%),共使用了126个封堵器(2例患者分别使用了2个封堵器):对称型封堵器26个(20.6%),边3型18个(14.3%),边4型44个(34.9%),边5型13个(10.3%),偏心型14个(11.1%),肌部11个(8.7%)。29例(23.4%)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总恢复率为96.6%,无Ⅲ度AVB。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4h明显缩小(P=0.001及0.002);左心室收缩末内经在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均缩小(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前术后、24h、术后随访中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术后24h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1、3、6、12个月均未见进一步下降(P=0.820)。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封堵器应个体化选择,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既能有效封堵VSD,又可减少发生或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