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下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期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破碎度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段内,洞庭湖区湿地、建设用地增加比例为0.5%、44%,耕地、林地减少比例为2.7%、1.6%;(2)耕地、林地破碎度都有所增加,湿地的破碎度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N型"波动趋势;(3)时间上看,六个不同时期洞庭湖区生境质量分别为0.563、0.561、0.562、0.563、0.556、0.554,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倒N型"波动趋势,生境质量的提高与湿地的大量转入以及湿地破碎度的降低有关,生境质量的降低与城镇开发占用大量耕地、林地以及主要生境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破碎度增加有关;(4)空间上看,生境质量与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范围大致相同,景观破碎度增加的地区,生境质量明显降低。1995—2010年生境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湖体附近包括岳阳市市区、华容县、沅江市、南县、湘阴县,2010—2018年生境质量的变化体现在各县市城镇用地附近;(5)处理好"三生空间"之间的关系,实施严格的湿地保护措施,促进湖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提高洞庭湖区生境质量的必由之路。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