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仙桃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

作者:袁佳; 张苑雯; 遆慧慧; 王淑美
来源:广东药学院学报, 2021, 37(04): 1-7.
DOI:10.16809/j.cnki.2096-3653.2021042702

摘要

目的研究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全草中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石仙桃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及文献对照,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测定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初步评价石仙桃化学成分的抗菌活性;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分析各组分的NO生成抑制率来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石仙桃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菲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hanciol H(1)、4-甲氧基菲-2,7-二醇(2)、宿苞石仙桃(3)、2,4,7-三羟基-9,10-二氢菲(4)、blestriarene C(5)、callosin(6)、pleionesin C(7)、deacetylpleionesin C(8)、5'-demethoxycyrtonesin A(9)、bletillatin A(10)、coelonin(11)、lusianthridin(12)。浓度为100μmol/L时,与阳性对照药青霉素G钠相比较[MIC50为(98.337±0)%],化合物1、3和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50分别为(73.198±1.767)%、(80.92±4.658)%和(54.458±0.964)%。与L-单甲基精氨酸(L-NMMA)对照组相比较[IC50为(37.34±0.22)μmol/L],化合物3、4、8、11和12显示出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7.37±1.06)、(28.25±0.62)、(21.73±0.27)、(5.84±0.08)和(18.66±0.61)μmol/L。结论化合物1~3、5~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和7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化合物11的抗炎活性最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