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调查四川省猪群PRV野毒(也即流行株)的感染及其遗传进化情况,本实验对2019年~2020年来自四川省11个地区55个猪场的466份疑似PRV感染猪的不同组织样品进行了PRV gE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统计不同类型猪和不同地区猪PR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当前四川省11个地区PRV总阳性率为10.94%(51/466),猪场阳性率为21.81%(12/55)。其中,不同种类猪的阳性率分别为2.63%(2/76,公猪)、4.76%(2/42,哺乳仔猪)、 11.26%(8/71,保育猪)、 13.41%(11/82,妊娠母猪)、 17.96%(23/128,育肥猪)、7.94%(5/63,后备猪)。其中育肥猪PRV的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哺乳仔猪(p<0.01),妊娠母猪PRV阳性率显著高于公猪(p<0.05);不同地区PRV总阳性率为4%~21.21%。表明,PRV目前仍在四川多地区流行,且育肥猪较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更易感。对其中12份g E基因阳性样品中PRV野毒的4个主要基因gB、g D、gC和gE进行克隆、测序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构建g C和g E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PRV的遗传进化特征。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份PRV阳性样品中扩增的gB、g D、g C和g E全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7.7%~98.9%(gB)、100%(gD)、99.2%~99.6%(gC)、98.4%~100%(gE);与NCBI已登录的所有PRV相应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5.31%~99.56%(gB)、98.8~100%(g D)、94.3%~99.8%(g C)、97.6%~100%(gE)。上述结果表明,近年四川地区流行的PRV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12株流行株的毒力蛋白出现多个独有氨基酸位点的突变或缺失;但gE蛋白仅有1~2个独有氨基酸位点突变,g D蛋白则无突变。表明,PRV流行株gE和g D蛋白相对较保守。gC和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鉴定的PRV流行株均为基因Ⅱ型,与国内近年流行株及日本、韩国PRV株处于同一大分支,但与四川早期PRV流行株和欧美PRV株的遗传关系均较远,表明,近年该地区流行的PRV又出现了新的变异,且亚洲地区流行的PRV可能存在相似的遗传演化关系。本研究系统调查和分析了四川省11个主要地区PRV野毒感染情况和遗传进化特点,为四川省PR的防控和净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