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研究

作者:郑炜; 晏启; 施要强; 伍小刚; 李刚; 刘胜祥; 李八斤; 张惠; 谢贵模; 杨绍平
来源:热带作物学报, 2023, 44(11): 2199-2207.
DOI:10.3969/j.issn.1000-2561.2023.11.008

摘要

为了解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特征,于2020和2021年采用样线样方结合法,在保护区内进行系统性调查,共设置了17条总长95 km的样线,涵盖保护区各功能区、生境类型以及海拔范围。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调查到兰科植物20属34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有10种,包括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种类;四川省新记录种2种[褐花羊耳蒜(Liparisbrunnea)、齿突羊耳蒜(L.rostrata)];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属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2)34种兰科植物共调查到6703株,分布于290个点位,以二叶盔花兰(Galearis spathulata)数量最多,大花鸟巢兰(Neottia megalochila)最少,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分布点位最多。紫点杓兰(Cypripedium guttatum)植株高度与海拨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其余种类在同物候期的种间高度变化轻微。(3)保护区3100~3300 m内的兰科植物种属数最多,其次是2900~3100 m区间,3900~4100 m内的兰科植物数量最多。(4)头蕊兰(Cephalanthera longifolia)数量与坡度因子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二叶盔花兰数量与海拔呈显著的强正相关,叉唇角盘兰(Herminium lanceum)数量与植被呈显著的强正相关,角盘兰属(Herminium)数量与海拨呈显著的中度负相关。综上,在四川省内,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相对丰富,分布格局符合“中间高度膨胀型”,大部分种类的数量与环境因子不显著相关,与历史上对该保护区的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到的兰科植物种属数量大幅增加,但有3种国家重点保护且观赏价值高的杓兰属植物未调查到,1种杓兰属植物在调查期间种群数量下降。因此,对保护区的兰科植物保护、宣传、执法等刻不容缓。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