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 其中男71例, 女30例, 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 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 远视19例, <12岁组以远视为主, 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 >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岁有71例, 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 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 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 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82,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 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 戴镜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24.8%, 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 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 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 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 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