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喆; 刘建全; 熊建义; 李永胜; 陈小强; 王光辉; 程翔宇; 尹建文; 李嘉贝; 李文翠*
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 11(07): 527-531.
DOI:10.3969/j.issn.2095-9958.2018.07.010

摘要

背景: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流方法为克氏针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但临床预后效果不一。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明显短缩及成角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7年4月手术治疗的176例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闭合,掌骨严重短缩,颈干角较健侧增大30°。所有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其中37例行接骨板螺钉内固定(A组),61例行闭合复位头颈部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78例行掌骨基底部顺行穿髓内克氏针及石膏外固定(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手指抓握力量及主观感觉等。结果:A、B、C三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3个月(1039个月)、18个月(1224个月)、19个月(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C三组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2°(58°82°)、88°(80°90°)、88°(80°90°),A组的关节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疼痛直观模拟评分:A、B、C三组分别为10分(540分)、4(022分)、6(020分),A组得分显著高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抓握力量:A、B、C三组分别为70%(61%88%)、100%(88%110%)、100%(83%114%),B组和C组基本相同,并与健侧手无明显差别。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且低于健侧手。X线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A组无短缩及再移位,B组4例、C组9例出现10°之内的再移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移位明显的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顺行髓内穿针技术和经皮交叉克氏针技术优于接骨板螺钉固定;从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瘢痕及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等因素考虑,更推荐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