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对土壤铅污染的耐受效应

作者:杨怡森; 孙晨瑜; 马俊卿; 覃圣峰; 周勋波; 黄京华*
来源: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 39(10): 1316-132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314

摘要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植物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丛枝菌根因其独有的性质,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玉米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共生后对土壤铅的耐受效应,采用盆栽方法种植玉米,用外源施加Pb(NO3)2老化15 d后的土壤模拟农田铅污染环境,探讨不同铅含量(0、170、570、970 mg·kg-1)下接种不同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和不接种AMF(NM)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分析了接种AMF后玉米农艺性状、抗氧化能力及铅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铅污染下玉米菌根侵染率相比无铅污染处理高15.0%~36.0%;接菌玉米的株高增加11.8%~26.8%,叶绿素含量提高3.9%~7.5%,鲜重增加50%;玉米茎叶铅含量显著降低,根系铅含量显著增加,铅的转移系数降低(P<0.05)。抗性分析表明,菌根共生使玉米叶片SOD活性受抑制,根系SOD活性显著提高,POD活性在叶片和根系中均提高,根系CAT活性在铅浓度较高时增加。菌根共生使玉米根系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铅污染条件下接种AMF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升,增加铅在根系中的积累,减少向地上部转移,从而减轻铅对地上部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抑制,提高玉米对铅的耐受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