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是林语堂文学的起点。北京时期的林语堂融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辜鸿铭等新文学干将们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自己独特性情及特殊教育背景的规约,铸就了林语堂相当而特别的"京派"因缘。京海合流中的林语堂则有了明显的海派意味,但与以同情和欣赏的眼光将都市生活、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毕竟又存有着距离。在复杂的工商与政治语境里,他以拟市民的口吻发为讽刺的诙谐,苦乐自尝,不求人理会,人亦未必理会。不过,上海林语堂的文学活动却直接促进了海派都市散文的兴起。它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那种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轻"文学文体。这种文体消解了"战斗"的锋芒与"崇高"的品格,却也丰富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典型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散文的早期形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