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监测在肝糖原累积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杜彩琪; 魏虹; 张偲; 张敏; 胡**; 侯凌; 吴薇; 梁雁*; 罗小平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2021, 59(06): 452-458.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0321-00235

摘要

目的动态血糖监测(CGM)肝糖原累积病(GSD)患儿生玉米淀粉治疗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 为优化患儿的营养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进行72 h CGM的42例肝GSD患儿, 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GSDⅠa、Ⅰb、Ⅲa、Ⅵ和Ⅸa型共5组, 总结患儿规律治疗后行CGM当天的临床资料, 包括病程、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检测结果等,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肝GSD患儿进行72 h CGM, 评估不同类型肝GSD患儿全天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42例肝GSD患儿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9.5(6.7, 12.9)岁, 病程为6.8(5.1, 11.3)年。GSDⅠa型组20例、Ⅰb型组3例、Ⅲa型组10例、Ⅵ型组3例和Ⅸa型组6例。CGM结果提示患儿的平均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 但5组间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47、3.029, 均P<0.05), 其中Ⅰa型、Ⅲa型的SDBG明显高于Ⅸa型[(1.10±0.36)、(0.98±0.30)比(0.62±0.26) mmol/L, t=3.010、2.440, 均P<0.05], Ⅰa型的MAGE明显高于Ⅸa型和Ⅲa型[(2.3±0.9)比(1.2±0.6)和(1.7±0.6) mmol/L, t=2.734, 2.302, 均P<0.05]。结论 CGMS可正确评估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 有效发现患儿治疗过程中隐匿的低血糖和高血糖。针对不同类型的肝GSD应根据自身血糖情况给予个体化生玉米淀粉治疗剂量, 从而优化患儿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