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界面远期改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殷海东; 陈伟; 胡趣儿; 黄明光; 杜庆钧; 宋洋
来源: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31): 36-37.
DOI:10.15912/j.cnki.gocm.2017.31.024

摘要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界面的远期改变。方法总结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75例,平均年龄74.5岁。全部患者均为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路径注入骨水泥,比较全部病例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测量责任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最大横径、前后径及高度。末次随访时,根据骨水泥周围的骨吸收阴影宽度评估骨水泥与周围骨质愈合情况。全部数据交由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全部病例共计88个椎体接受骨水泥注入治疗,手术时间平均37 min,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1.5个月,术后早期与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分布最大横径、前后径及高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Ⅲ级愈合27个椎体,Ⅱ级愈合44个椎体,Ⅰ级愈合17个椎体。结论椎体成形术后远期骨水泥界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吸收表现,但骨吸收阴影范围一般不超过2 mm,未见明显不愈合或骨水泥松动迹象,提示骨水泥注入仍不失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手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