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译者惯习理论为视角,考察19世纪英国汉学家小斯当东的法律典籍翻译实践,揭示译者惯习对《大清律例》翻译活动的影响。认为译者借翻译法典促进英中两国沟通,本质上是语言惯习作用下的主动诉求。受政治惯习指挥,译者为满足英国殖民扩张与贸易需求,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运用删节、改写、解释等策略保证了译本的可读性与准确性。在学术惯习的规约下,译者追求汉学研究的实用性,译本因实用价值高而得到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