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量CT分析哈尔滨地区人群腹部脂肪面积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

作者:许还予; 杨双; 安子晨; 李茂桐; 肖喜刚*
来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21(01): 87-91.
DOI:10.13241/j.cnki.pmb.2021.01.018

摘要

目的:通过定量CT检测哈尔滨地区人群腹部脂肪面积,并分析其与血脂、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哈医大附属一院体检中心行肺部CT检查、20周岁以上的患者411例,年龄23~90岁,中位年龄58岁。分别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测定,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并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脂肪测量软件定量测量患者L2~3水平层面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将VFA和SFA数据分组,比较各组间VFA值、SFA值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VFA值(P=0.000、0.000、0.033)及SFA值(P=0.000、0.000、0.000)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VFA值均与血脂、血糖有显著的相关性(VFA与TG的r值分别为0.466、0.15、0.318,P值分别为0、0.042、0.033;VFA与FBG的r值分别为0.357、0.171、0.417,P值分别为0、0.02、0.004)。绘制VFA诊断甘油三酯(TG)及空腹血糖(FBG)值异常的ROC曲线图,当VFA分别为166.035 cm2和172.65cm2时,对于诊断TG、FBG异常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结论:BMI正常组及非正常组人群腹部脂肪面积具有显著差异,且VFA的升高会增加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风险。VFA对于评估TG、FBG值是否正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