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适时、恰当、富有启发的引导语言往往能点醒幼儿的艺术细胞,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支持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跳一跳"的发展。但在日常美术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的语言单一、雷同,比如从小班到大班,教师的引导语都是"套用"问题:"今天,你用了什么材料(工具)?画(制作)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对幼儿的启发过于笼统,只关注幼儿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问题是否一致,缺乏有效的倾听和理解。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引导语言的有效性,促进并推动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