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