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秦川牛肉背最长肌在宰后成熟期间嫩度变化机理,本研究测定了不同贮藏期(0、2、4、6、8 d)能量物质、pH和肌原纤维小片化变化,并结合4D-非标蛋白质组学技术(4D-LFQ)研究蛋白组变化对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剪切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4 d时剪切力达到最大值为157.94±2.53 N,说明此时嫩度最差;pH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第4 d时达到最小值5.37±0.03;能量物质ATP、AMP和NADH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在0~2 d下降最为显著;肌原纤维小片化呈上升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1种与嫩度相关的差异蛋白,其中ATP5F1D、ATP5F1C、NDUFB5、NDUFA6、SUCG1通过参与糖酵解过程调节ATP含量和pH的变化,引起肌纤维交联,肌肉僵直,进而导致嫩度的降低;PPP3R1、CAMK2D、HNRNPK、PSMD13、CTSD通过参与肌纤维膜、膜蛋白复合物、细胞器内膜、钙信号通路调控肌原纤维细胞凋亡进程和蛋白质水解过程,引起肌原纤维小片化升高,进而促使肉嫩度提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