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分期、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在上海地区7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收集32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生活质量指数SF-36量表,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共调查成年患者322例,其中男169例(52. 4%),女153例(47. 6%),男女比为1. 1:1;年龄21~80(54. 8±13. 2)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82例(56. 5%),高血压肾损害82例(25. 5%),糖尿病肾病25例(7. 8%);其他病因33例(10. 2%);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目涩、大便不实、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42. 8%),其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18. 6%)及阴阳两虚证(18. 6%),而在兼证中以湿热证最常见(12. 9%);中医主证分布情况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着疾病进展,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呈下降趋势;而中医兼证分布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气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均P <0. 05,阴阳两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分别为P <0. 05、P <0. 05、P <0. 01,阴阳两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P <0. 01;脾肾气虚证的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P <0. 05、P <0. 01;脾肾气虚证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从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脾肾气虚及阴阳两虚证患者的总分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 <0. 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进展可能相关,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中医证型与尿蛋白、血红蛋白、肾功能损害、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密切相关。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