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20眼)。A组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B组行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术,C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3、6、12、24个月;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道大小、视野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A、B 2组术后3、6、12、24个月眼压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术后24个月,A、B 2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以Ⅱ型滤过泡为主,B组以I型滤过泡为主,C组Ⅲ型滤过泡为主;B、C 2组滤过道(减压室)值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角膜上皮损伤、前房积血、滤过泡漏、前葡萄膜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B、C 2组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结论巩膜池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增加滤过道的大小,充分发挥减压功效,并能长期、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