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目的:活动期间的经历的已被证明可预测未来参与该活动的可能性,运动时的感觉,或者一个人对于某一运动的情绪反应(Affective response),可以预测他们未来的运动意愿和运动行为,上述观点已经在国外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但目前来看国内还尚未有对大学生参与不同体育锻炼模式的情绪反应(Affectiveresponse)探索研究。本研究探索大学生在不同锻炼模式(HIT:高强度间歇锻炼、CMI:连续中等强度锻炼)上的情感反应,此外,以性别、体质的视角深入分析,高体质大学生和低体质大学生在哪种锻炼模式上会表现出更好的情绪反应,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锻炼模式有何种情绪反应,试图为大学生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模式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测试用到2个量表,分别是感受量表(FeelingScale)和Borg主观疲劳程度量表(RPE)。FS量表由一个题项组成,让被试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由-5到5,-5表示非常不愉快,5表示非常愉快。RPE量表是一个10分制量表,范围从0到10,锚点范围从"根本不用力"(0)到"最大用力"(10),被试需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断。通过网络、电话、邀请等方式招募20名大学生(男:10人,女:10人)参与本研究,所有被试需进行三次运动实验。在第一次运动实验中,被试需填写知情同意书和和身体基本情况,确定身体处于在安全并且健康无服用药物,此外,对被试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测试,具体过程如下:佩戴PolarTeam2心率监测器,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开始,每工作1分钟增加1公里,直到被试出现最大心率(220-年龄)的90%-95%,或意志耗尽,确定每名被试所符合的最大运动输出峰值。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运动实验中,被试需分别进行高强度间歇锻炼测试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测试,具体过程如下:被试佩戴Polar Team2心率监测器,分别做HIT(90%峰值持续一分钟,60%峰值持续1分钟,交替进行)共20分钟,和CMI(60%峰值持续20分钟),在运动期间共6个时间点要求被试在完成运动的2.5%,7.5%,42.5%,47.5%,92.5%和97.5%记录被试的情感反应和主观努力程度,此外,在完成运动的2.5%,42.5%和92.5%这3个时间点记录被试的心率。研究通过采用重复测量方程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1)CMI和HIT两种运动模式整体的情绪反应中,在时间因素上有主效应(P=0.030,η2P=0.530),在锻炼模式上存在主效应(P=0.071,η2P=0.161),在时间因素与锻炼模式因素上存在交互效应(P=0.010,η2P=0.604)。2)在中等强度持续锻炼(CMI)上,时间因素在情绪反应上存在主效应[F(3.910,70.831)=14.346,P<>,η2P=0.444],体质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存在主效应[F(1,18)=0.007,P=0.933,η2P=0.000],时间因素和体质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5,90)=0.862,P=0.489,η2P=0.046];性别因素在情感反应上不具有主效应,性别因素和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3.903,70.251)=13.766,P<>,η2P=0.433]。3)在高强度间歇锻炼(HIT)上,时间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具有主效应[F(2.940,52.928)=2.043,P=0.120,η2P=0.102],体质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具有主效应[F(1,18)=0.024,P=0.878,η2P=0.001],时间因素和体质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存在交互效应[F(2.940,52.928)=1.228,P=0.308,η2P=0.064];性别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具有主效应,时间因素和性别因素在情绪反应上不存在交互作用[F(2.933,52.787)=1.078,P=0.365,η2P=0.057]。研究结论:总的来说,大学生在中等强度持续锻炼模式上要比高强度间歇锻炼有更愉悦的体验,也就是说中等强度持续锻炼模式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具体来说,本研究还发现,从体质和性别视角来看,不论是在参与中等强度持续锻炼上还是在参与高强度间歇锻炼上,这两个因素均没有起到相应的调节效应,仅仅在中等强度持续锻炼上,时间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主效应,在运动开始和结束时出现显著差异,而在高强度间歇锻炼模式上无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