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设置传统耕作(CK)、深耕(DT)、粉垄30 cm(F30)和粉垄50 cm(F50) 4种耕作措施进行试验,分析了粉垄耕作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叶片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土壤水分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F50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分别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较处理F30、DT、CK高出0.66%~1.12%、0.74%~2.22%、1.26%~1.4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呈正相关关系;粉垄耕作降低了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不同生育时期F50和F30分别较CK降低了13.19%~20.35%、25.19%~41.11%、13.75%~33.33%和12.75%~22.88%、38.35%~86.39%、14.29%~36.36%;粉垄耕作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磷酸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不同生育时期F50和F30分别较CK提高了8.73%~14.94%、17.24%~31.07%、14.94%~39.76%、42.5%~81.23%、35.43%~61.26%和8.56%~14.61%、19.56%~36.32%、14.86%~36.16%、36.54%~75.73%、26.17%~53.27%;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与CK相比,F50和F30分别显著提高32.09%、24.60%;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粉垄耕作处理F30表现较优,除苗期外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都为第一。在生产中建议推广的耕作措施为粉垄30 cm(F30)。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