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初,汉语新诗勃然而兴,卒至颠覆了古典诗的绝对主导地位,并以独特的文化逻辑建构着存在的价值。在它近百年的颠踬历程中,有两种质疑的观点值得重视:一是学衡派指新诗为"西化诗",一是海外汉学界批评当代新诗刻意追求可翻译性,陷入了"世界诗歌"的悬空境地。这两种声音隔着遥远的时空,指向却高度一致,都严词逼问新诗的内在质地与自我定位,时至文学全球化的今日,重新审视此种追问或更能促人省思现代汉诗的文化身份和美学属性等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