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孟子学说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本土哲学的理论基础,最终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学说,批驳了“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肯定了人人皆有善“四端”以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善性,进而得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印度佛教发源于印度大陆,大乘佛教讲“法空”,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说。小乘佛教讲“法有”,主张自性说。孟子性善论与印度佛教佛性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修养途径和政治功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在注重成就个体的理想人格和心性论方面又有融通契合之处,并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