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浦系统起搏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

作者:叶炀; 吴圣杰; 陈学颖; 苏蓝; 傅国胜; 黄伟剑*
来源:心电与循环, 2020, 39(02): 109-119.
DOI:10.12124/j.issn.2095-3933.2020.2.2019-3837

摘要

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双心室起搏(BVP)通过经冠状静脉窦(CS)心外膜单点或多位点起搏,利用各种算法达到起搏与自身融合,实现部分宽QRS患者心脏电与机械再同步,改善临床预后;但对于自身窄QRS波,则无法保持其同步性。目前已开展的希浦系统起搏(HPCSP)主要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最具生理性。对自身窄QRS波患者,HBP可维持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对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HBP可纠正其传导,恢复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但多数患者起搏电极无法真正跨越阻滞位点,起搏阈值高及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成功率较低。近年来LBBP技术通过直接夺获左束支,维持或恢复左心室内同步性。因近端左束支传导系统是宽的网状结构,且起搏导线电极位于左心室间隔内膜下,往往可跨越传导阻滞位点,故左束支夺获阈值低且稳定,感知良好,并均伴有较好左心室同步性的左心室间隔起搏作为备份起搏。HPCSP也可通过与自身传导束融合,在单点HPCSP无法达到心脏完全同步化(如调整AV间期,消除左束支起搏的右束支阻滞图形),或双心室无法实现自身融合等患者(心房颤动,长PR间期和房室传导阻滞)中实现更好的心脏同步化。期待在植入技术的完善、专用器械改进及更多的循证医学之后,HPCSP在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 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