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献构建群聚性灾害数据集,以旱、蝗为主线复原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相互关联,探讨群发性灾害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各灾种演变均呈单峰"快增慢减"态势,但峰值年份不同。旱灾、蝗灾、饥荒在1638—1641年灾情较重,疫灾经历较长的孕灾期,在1641年达到顶峰;(2)旱灾广泛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黄淮海流域与长江下游沿线是核心灾区;蝗灾暴发相对集中,聚集在黄河下游沿线及河网湖泊周边,体现显著"水缘性"特征;(3)相对于旱灾,蝗灾暴发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承继性,饥荒呈现一定滞后性。旱情显著提升蝗灾的暴发强度,重度旱灾下蝗灾等级显著增加;(4)在明清小冰期,连续的极端冷干气候加剧蝗灾暴发,或与大尺度环流等外部变化相关,且灾害链发模式加剧了灾情。
-
单位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