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减施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华玉晨*; 解国庆; 范书华; 王艳; 张丽微; 赵云彤; 时新瑞; 董清山
来源:中国马铃薯, 2023, 37(04): 329-337.
DOI:10.19918/j.cnki.1672-3635.2023.04.004

摘要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消耗了全球35%的化肥,大量且不合理的化肥投入导致种植成本增加。随着农药化肥双减政策的推出,如何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确保粮食稳产,已是马铃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选育和推广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的马铃薯品种是实现中国马铃薯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试验以‘东农310’‘兴佳2号’‘牡育薯3’‘早大白‘’中薯早35’和‘麦肯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施肥梯度分别为无氮(0)、低氮(90 kg/hm2)和常规氮(180 kg/hm2),综合分析其氮素积累与氮效率差异。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随着氮肥的施入整体可显著升高大部分马铃薯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在低氮处理下,‘兴佳2号’和‘中薯早35’产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麦肯1号’除外,‘麦肯1号’与‘兴佳2号’二者差异不显著)。在低氮和常规施氮处理下,‘东农310’的氮素吸收效率较高,分别为7.26%和7.49%,但其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较低,并且其产量与其他品种相比并未有显著的优势,其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可能由于其所积累的氮素主要转运到地上植株。‘牡育薯3’和‘中薯早35’在N 90 kg/hm2处理下的氮素农学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5.42和96.38 kg/kg,说明这两个品种随着氮肥的施入,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中薯早35’在N 90 kg/hm2处理下的氮素偏生产力最高为219.36 kg/kg。对光合色素的研究发现,块茎形成期的光合色素含量高于块茎膨大期,‘麦肯1号’有更长的光合作用持续时间。因此,在氮肥减施的情况下,‘兴佳2号’和‘中薯早35’可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东农310’的氮素吸收效率能力较强,但产量相对较低。

  • 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