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促进行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患者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福建省立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行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患者40例(40颗)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29.28±2.63)岁, 按照患者入院后的门诊编号, 在随机数字的引导作用下,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 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Bio-oss骨粉进行填充, 研究组患者采取Bio-oss骨粉混合PRF进行填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种植体稳定性、龈沟液炎性因子之间的差异,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8.70±0.54)mm比(6.63±0.84)mm、(7.96±0.97)mm比(6.32±1.15)mm](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55.55±5.37)比(50.52±5.75)、(73.56±2.65)比(71.66±2.99)](均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 研究组患者的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别为(30.42±3.21)ng/L、(25.03±3.18)ng/L, 核因子κB(NF-κB)分别为(29.09±2.80)ng/L、(28.79±2.67)ng/L, 对照组分别为(35.70±3.07)ng/L、(28.34±3.73)ng/L、(46.01±2.50)ng/L、(30.72±2.61)ng/L,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发生局部肿胀以及渗血的风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患者中采取PRF进行治疗,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作用显著, 种植体的新生骨高度以及稳定性较高, 建议临床推广。
-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