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药物治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状况及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龙; 王志坚; 史冬梅; 刘宇杨; 赵迎新; 秦政; 杨丽霞; 成万钧; 周玉杰
来源: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 37(04): 303-306.
DOI:10.3969/j.issn.1007-5062.2018.04.009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患者中联合药物治疗(CMT)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490例,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n=716),B组(冠状动脉狭窄<50%,n=448)和C组(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征象,n=326)。比较患者的CMT率及CMT对预后的影响。随访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合并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MACE发生率逐渐增加(正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分别为0.9%、5.4%和11.0%,P<0.001),CMT率逐渐增加(分别为95.1%、98.2%和99.4%,P<0.001)。尽管CMT对MACE的影响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减弱(交互作用P=0.038),但在阻塞性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CMT均可明显改善患者MACE(冠心病,HR:0.72,95%CI:0.620.84,P=0.0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HR:0.87,95%CI:0.760.99,P=0.046)。结论:CMT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明显低于冠心病人群。尽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MT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弱于冠心病患者,但CMT仍是临床预后改善的危险因素。

  • 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