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般若学在魏晋清谈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少争议。《世说新语》等表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般若学思想自进入中国之后,便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步进入中国思想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文本而言,作为魏晋名士的重要讨论内容,般若学在魏晋清谈的所占比重不亚于《老》《庄》《易》。而义理上的"格义"与"以佛解玄",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而且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同时,当时的名僧积极融入士俗的清谈活动之中,名僧与名士之间密切的交流互动,在魏晋清谈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般若学不仅是魏晋清谈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继《老子》《庄子》《周易》等通常所谓"三玄"之外的第四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