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梳理代际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区分了流动数量和质量两个分析维度,描述了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及意义,强调社会流动不能只看规模和数量,还需要重视能削弱社会不平等的质量维度,有质有量的社会流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开放性。文章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代际流动变迁的基本状况,认为当前社会流动的特征在于从机会少但长距离的"高铁模式"向机会多但距离短的"地铁模式"转变。作者最后建议以群体流动等若干议题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