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盆地从震旦系—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4 000~7 000 m,已发现的28个工业油气层系中,其中海相碳酸盐岩产层20个,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统,储层埋深一般都大于4 000 m,并且具备低孔隙(2%~8%,平均3%)、低渗透(大部分<1 mD)、低丰度(大部分气藏为2×108 m3/km2~3×108 m3/km2)、高温、高压、高含硫特征。针对碳酸盐岩油气藏埋藏深、温度高,储层增产改造措施历来以酸化压裂改造技术为主。虽然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酸蚀性好、酸岩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但也具有酸液有效作用时间、有效作用距离短的弊病,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近期深穿透后效体射孔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功运用,在酸压增产措施前实现了储集体内天然缝洞系统通道多方位沟通的目标,解决了后期酸压增加溶蚀造缝长度,进一步提升了有效沟通天然裂缝及储集体的机率,实现了增储上产,达到了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开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