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2019年至2022年上报的抗精神病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1 755份,统计与分析患者性别及年龄、用药情况、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结果 1 755例ADR报告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0.76,主要为15~44岁青壮年(44.44%);1 443例单药治疗患者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上报例数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3.85%比8.38%),上报频次排名前3的依次为利培酮(34.44%)、奥氮平(15.66%)、阿立哌唑(13.58%);ADR多发生于用药30 d内(56.24%),严重程度主要为一般(88.49%),转归情况主要为好转(79.94%)和痊愈(12.08%)。共发生2 199例次ADR,涉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神经系统损害(48.48%)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流涎、心动过速、便秘、肌张力亢进、震颤、体质量增加,分别占19.74%,6.73%,5.28%,4.14%,3.73%,3.37%,3.32%。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多种严重ADR,用药时应实施合理和个体化给药方案,重视并加强特殊人群及重点药物的ADR监测,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用药。

  • 单位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