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久病入络探讨紫癜性肾炎肾小球新月体病变与血瘀的关系

作者:李雪军; 丁樱*; 张霞; 徐闪闪; 姜淼; 代彦林; 朱荣欣; 孙昭恒; 孙利辉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22, 49(01): 59-62.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1.016

摘要

肾小球新月体病变是紫癜性肾炎(HSPN)重要的病理表现之一,随着HSPN发病率的升高,减少或延缓肾损伤的发生已成为防治HSPN的共识。"久病入络"理念来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了病久入络,由气至血的传变规律,阐明了络脉损伤、络脉瘀阻等病理变化。HSPN属于"络病"范畴,病变部位在于肾络(肾小球毛细血管),肾络纤细迂曲,盘根错杂,血行缓慢而易瘀滞。伏邪触动、正气不足、脏腑本虚可致体内精微物质代谢失常、脏腑结构功能改变,为瘀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成为了肾小球新月体病变的基础。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均可致瘀,病程长、病情重者则瘀更甚,病情发展也越快,治疗上需把握"络通则瘀去"的原则,肾络畅行,血不瘀滞,则可延缓疾病进展。